一、单项选择题(共60题,每题1分。每题的备选项中,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)
1. 物业工作者小刘在和服务对象王大姐面谈的时候,两人讨论了王大姐对自己和对小刘的期望,小刘对自己和王大姐在服务中的期望,两人找出了各自想法的差异并达成了一致,这个过程是完成面谈任务中的:
A.界定王大姐的问题
B.澄清小刘和王大姐的角色和期望
C.激励并促进王大姐进入角色
D.达成了初步协议
2. 当个人、家庭、小组、组织和社区以至更大的社会系统为关注对象时,社会工作者应采用的介入活动是:
A.综合介入 B.直接介入 C.客观介入 D.间接介入
3. 小勇是一名初三学生,最近他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情绪,在家经常对父母大吼大叫。他知道这样不对,但还是管不住自己。小勇的父母向社区工作者求助,社区工作者为实施帮助小勇的行为矫正计划,需要进行基线测量。下列测量方法中,正确的是:
A.观察小勇目前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
B.观察小勇目前是否存在愤怒情绪
C.观察小勇愤怒情绪出现的原因
D.观察小勇的愤怒情绪是否已消除
4. 通过社区工作者小王的服务,转到城里读书的小芳逐渐适应了新学校的节奏,并交到了好朋友。虽然学习成绩还有待提高,但小芳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,主动性越来越高,小芳想提出要结束个案服务,对此,小王适宜的做法是:
A.同意结案,对个案服务进行总结和评估,并提出跟进建议
B.同意结案,但要转介给小凡所在学校的老师继续开展服务
C.不同意结案,因为小芳的学习成绩还有待进一步提高
D.不同意结案,因为能否结案不取决于小芳的主观意识
5. 以下关于解除专业关系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:
A.结案并不是说社会工作者绝对不再与服务对象接触,而是不再提供服务
B.如果服务对象还需要其他服务,社会工作者应给予转介
C.结案后社会工作者就不能再与服务对象接触与见面
D.如果需要转介,转介服务对象时,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其他机构建立互联网络,了解转介条件,为服务对象做准备,妥善结案
6. 在网络成瘾青少年小组的最后一期,社会工作者通过视频,和组员一起回顾整个小组活动过程,让小组成员回顾他们曾经的问题,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行动和步骤。这种做法是:
A.给服务对象提供积极支持 B.回顾工作过程
C.识别服务对象的积极因素 D.解除专业关系
7. 洋洋是一名流动儿童,跟随打工的父母到了天津,但父母却没有时间管教他。久而久之,他就成了周边网吧的常客,并经常偷窃周围商店的钱财来上网。洋洋的父亲打工很辛苦,对洋洋是恨铁不成钢,一旦在网吧把洋洋抓到就当场痛打一顿,最近为了不让洋洋去网吧,竟然用一条锁链将洋洋锁在出租屋里。社会工作者小胡在社区工作者的引荐下,来到洋洋的家里为其提供服务。小胡首先要满足洋洋的:
A.社会化需要 B.受保护需要 C.生存需要 D.发展需要
8. 贵州所发生的未成年人多次意外死亡事件说明,对遭受虐待、遗弃、留守等生活环境不良影响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是非常必要的。通过进行外部监督或强制等手段,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或加剧,这种工作叫做:
A.保护性服务 B.支持性服务
C.补充性服务 D.替代性服务
9. 社会工作者老蒋在外展工作中发现了一名13岁男孩,男孩瘦小的身上留有许多新旧伤痕,经询问后得知,男孩常因吃饭慢、衣服脏、事情做不好而遭到母亲打骂。老蒋进一步调查评估后,初步判断男孩可能遭受了家庭暴力。为此,他首先应当:
A.向公安机关报案
B.为男孩寻求法律援助
C.对母亲进行法治教育
D.将男孩安置到儿童福利机构
10. 某地自实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办法以来,接收了100多名孤残儿童。为了提升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,社会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,其中属于宏观层面的选项是:
A.走访寄养家庭,了解寄养家庭的实际困难
B.开展调研,撰写服务,向政府提交政策建议
C.开办支持小组,提升孤残儿童的自我效能感
D.进行资源链接,为寄养儿童找到“一对一”的资助